《生物開放資料數據松 》活動成果
▶ 活動頁面 ◀
第一屆TBIA「生物開放資料數據松」在本週二(7/30)結束,本次數據松競賽活動最後共有19組團隊共61人參賽,其中不乏資訊分析領域、工程師、設計相關與學生們參加,經過一連串的資料庫與應用案例分享、資訊圖表的增能課程後,終於來到最重要的競賽活動,參賽者各選擇有興趣的生物資料進行數據分析與應用,並將資料轉化成具體易懂的呈現,而評審們也依據數據的分析與內容的呈現易讀性與各方表現,評選出獲獎的隊伍。
本次的高中職組表現非常優異,第一名作品由「 斑腿樹蛙強勢入侵,誰是受害者?」強勢奪冠,團隊成員為謝宜洛、周怡廷、黃冠凱,以及指導老師楊雅雯,內容分析斑腿樹蛙的強勢入侵範圍中,除了布氏樹蛙外,盤古蟾蜍和貢德氏赤蛙也受到了直接的影響,在數據分析上並同步分析有斑腿與無斑腿出沒的差異。
第二名為「專業生態調查VS公民科學家 -以宜蘭溪流魚類為例」,組員蔣承諭、蔣承諭、林鎮奕,由劉佳勳老師帶隊,以宜蘭溪流為例,比較專業生態調查與公民科學之間的差異,比較不同溪流的資料點位。
第三名為「 環境變化與山椒魚分布的相關性」,組員林芯如、黃薇伊、黃妍溱,由李伊婷老師、楊喻文老師共同指導。作品研究山椒魚分布與環境變化 之間的關係,一窺氣候變遷對山椒魚分布帶來的影響。
社會人士組也非常的精彩,第一名是組員彼此認識不到一個月的陳胤竹、陳世潔、鄒佳蓁、陳冠勛組隊,作品「小心背刺」將山區常見危險生物與環境因此依據地圖做成儀表板與網頁,做成臺灣登山入門指南,讓民眾能依據季節與區域和物種出現紀錄有多一層的了解。DEMO
「烏魚洄游生態於海溫變化關係」為本次的第二名,隊名取諧音梗粥漁民,成員為詹柏村、葉祐辰,透過數據分析研究影響烏魚在台沿岸洄游變化的原因,並套疊台灣海峽的水溫變化與捕獲量做為參考依據。
第三名作品是「你好!我是新鄰居-黑冠麻鷺」由張佳祺一人負責,回顧了黑冠麻鷺過往的生活狀況並探究往平地遷移的過程,縝密分析不同時段資料,評估年平均雨量、平均最低溫度和植生覆蓋(NDVI)可能為影響黑冠麻鷺的主要環境因子。
最佳人氣獎為現場人員投票,一組最多三票,最後由題目非常有趣的「台灣鳥類 新聞偏好」獲得最佳人氣獎,作者錢芝萍說自己想藉由此次機會,讓大家知道可以透過資料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疑問。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共通查詢系統中,包含了來自公民科學和研究計畫的豐富資料,透過開放資料的原則,人人都可以下載、使用、分析與再利用,為資料賦予更多價值,滿足大家「知」與「用」的權利。
透過這次的生物開放資料數據松,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不一樣且有趣的分析,參賽者以各自專業、獨特的眼光與想法,在這過程也同時推進生物資料的應用與研究,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提供新方針或不同的思考面向。
本次報名隊伍
作品|組別|隊員與指導老師
高中職組
- 應用水生昆蟲科級生物指標(FBI)溪流水質之研究並以埔里在地溪流為主然後建構台灣在地專屬的水生昆蟲水質指標供未來研究使用|Water Proof|王仲宣、黃子馨、呂秉森、蔡孟宸、賴柏毅老師
- 斑腿樹蛙強勢入侵,誰是受害者|我樹蛙土機|謝宜洛、周怡廷、黃冠凱、楊雅雯老師
- 神話之鳥的美麗與哀愁——黑嘴端鳳頭燕鷗|冠軍隊|嚴丹譽、嚴千懿、李伊婷老師
- 生態網絡中的關鍵玩家——石虎的角色與影響|虎視眈眈|洪詠絜、李瓖蓉、蔡翔甯、林宥劭、李伊婷老師、附中林宏宗老師
- 台灣特有種蛙類與環境的互動|烏吉魚 Rich Fish|顏辰伃、李昀倢、李伊婷老師
- 環境變化與山椒魚分布的相關性|哇哈哈啊數林特工隊|林芯如、黃薇伊、黃妍溱、李伊婷
- 專業生態調查VS公民科學家 -以宜蘭溪流魚類為例|溪流生態釣查小隊|蔣承諭、林鎮奕、劉佳勳老師
大專院與社會人士組
- 你好!我是新鄰居-黑冠麻鷺|CC|張佳祺
- 烏魚洄游生態於海溫變化關係|粥漁民|詹柏村、葉祐辰
- 公民科學資料庫應用-植物類群與電桿之空間分佈|哇嗚!怎麼有這棵樹!|劉相均、廖翊婷、林君山、許加宜
- 海溫越高 飛旋海豚越尬意?|綠色閃電|江庭儀、葉旻澔
- It's time to find the duck|鴨咧!鴨咧!|張珈薰、陳玉凌、林瑄鈺、蔣佳芳陳世穎老師、黃承龍老師
- 生物開放資料在不同光電案場開發規模之應用策略|阿Den漫步跨領域|陳佳惠、劉治良、邱虹儒
- 環境因子分析推論紅帶鉗尾斑蛾可能分佈地點|翻山越嶺找到你|陳忻阜、林翰羽、王正安、劉正夫社
- 麻雀為何那樣? 探討影響麻雀數量的可能因素|林怡秀、傅莉妮
- 台灣鳥類 新聞偏好|錢芝萍
- 臺南方瓢蟲的棲息地變化與環境變遷的影響|雲科大與臺南方瓢蟲|林偉盟、翁菀祺、莊煥銘老師
- 小心背刺|N/A|陳胤竹、陳世潔、鄒佳蓁、陳冠勛
- 珊瑚礁魚群與海溫之關聯性|三人成瑚|李萱雅、蔡侑男、吳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