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ing
意見回饋

請填寫下列表格,我們將會儘快回覆

問題描述

  • 繁體中文
  • English
0

最近10筆通知

查看全部
  • 暫無通知

> 最新消息 >

活動訊息

最新消息

活動訊息
2024-01-31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資料應用及挑戰論壇QA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秘書處

➜本次論壇各家資料庫簡報請點


 TBIA

Q:TBIA有資料空缺小組,其評析結果會與聯盟成員的資源投入間,預期有什麼樣的反饋?

A:

小組成立的目的在於盤點出TBIA資料在時空間、物種以及特定議題,各種層面上的資料空缺,還有小組成員對於資料空缺盤點的技術交流。希望結果能讓聯盟各單位能夠精準的投注資源在補足和增加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


Q:想知道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有什麼建議要給之後想要加入TBIA聯盟的單位?應該有一些做生態調查公司也可以加入,想成為TBIA夥伴單位有什麼資料限制嗎?

A:

最主要的就是資料整合的問題,由於各資料庫的資料欄位、格式不一致,需要花不少時間找出所有資料庫的共通欄位、清理資料或轉譯資料。其次是讓各單位都能認同共享資料的好處,尤其是TBIA聯盟與部門及首長間的溝通,讓各單位瞭解到聯盟的成立除了資料整合可以彌補各自的空缺外,還能是各方資源的共享,包括技術、人力、經費的,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讓自己單位的業務也能獲得幫助,並透過聯合宣傳提高能見度。

目前聯盟夥伴的加入,第一階段是以擁有長期維運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公家機關為優先,我們希望讓公部門先做整合並促進橫向溝通,未來第二或第三階段會再邀請不同的角色的單位,生態公司也會納入我們招募的考量範圍內。加入TBIA聯盟,現階段唯一的義務和共識是要願意共享資料,並將敏感物種資料共享給聯盟內的夥伴單位。


Q:未來會不會整理不同資料案例,在哪裡可以看到呢?現在整合的單位中有自己的資料應用案例嗎?

A:

TaiBIF目前正在蒐集整理一些資料應用案例,未來將於工作坊中作介紹;今年上半年也會做TaiBIF官網的改版,屆時會有資料應用案例介紹的相關頁面呈現給大家參考。




資料使用

Q:上傳polygon篩選下載範圍有patch數目的限制或其他限制嗎?

A:目前上傳polygon的篩選功能僅能使用一個patch。


Q:資料庫要如何呈現物種對棲地的需求、種間互動關係的需求?

A:

目前的資料庫仍不易呈現物種的棲地需求或種間互動關係。部分資料集有提供「棲地」欄位,使用者因此可能可以依據每筆個別觀測紀錄的棲地紀錄,推估物種對棲地的需求。然而整體而言,棲地與種間互動是仍待未來的資料庫開發與擴充的資訊類型,敬請期待。



資料整合

Q:您好,TBIA中的資料大部分由公民科學相關的資料庫貢獻,想請教除此之外是否有打算與民間生態調查或檢核相關工作者合作?如“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 ” ,除了可以補充人煙稀少區域的資料,也能擬定標準化的調查方法及資料格式等,以利未來進行資料整合、比較與應用等。

A:

有喔!我們去年就有針對「生態檢核」主題辦理工作坊,邀請生態調查公司和相關主管機關來參與工作坊討論,也有邀請有意願的單位做訪談,其中亦包括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的核心成員。目前已從訪談結果中彙整出了初版的「生態檢核資料共享標準」及資料開放流程建議,今年度會需要再與幾個生態檢核執行單位討論、修正、補充,待文件完整後會再正式公告讓相關單位參考。


Q:請問未來會有棲地資料庫的可能嗎?保護棲地可以更直接保留最多樣的生物,包含稀有種和隱蔽種等等

A:

目前TBIA以整合物種資料為優先考量,所以暫無相關規劃。棲地資料會以相關單位的規劃為主,像是TBIA夥伴之一的林業保育署的「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其實有開放全國棲地空間圖層的相關圖資,這部分是可以合作相輔相成的。


Q:現有資料庫都是呈現”presence”,而沒有”absence”的資料,期許未來可以有absence的資料(包括時間空間努力量等等)!

A:

若各夥伴單位資料庫有absence的資料,入口網同樣也會收錄,可以在入口網進階搜尋中的「數量」欄位,填入數字0,就可以查詢到了!


Q:感謝平台彙整許多來源的資料,讓研究人員能夠更便利地獲得!想請教是否會有同一筆資料在不同來源被重複紀錄的情況呢?請問這個問題貴平台會怎麼處理呢?

A:

若TBIA入口網與夥伴單位發現到有資料重複的狀況,將會針對重複的部分排除、並確認入口網要保留哪個資料庫的資料,例如部分夥伴單位的資料集會同時上傳至TaiBIF,入口網會預設保留從夥伴單位來的資料、而移除從TaiBIF來的資料。如果大家有發現資料重複的狀況,也都歡迎透過入口網上的意見回饋功能回報給我們處理。


Q:請問TBIA海洋資源的資料除海保署提供的豐富資訊,有考慮納入國家海洋研究院&中華鯨豚協會的研究.擱淺或救傷資料嗎?

A:

我們今年正與國海院接洽討論加盟事宜,敬請期待!目前聯盟夥伴的加入,第一階段是以擁有長期維運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公家機關為優先,我們希望讓公部門先做整合並促進橫向溝通,未來第二或第三階段會再邀請不同的角色的單位,NGO也會納入我們招募的考量範圍內。




資料開放

Q:環評所調查的資料有要求上傳資料到環境部的倉儲系統,想問未來會有跟環境部合作,公開這部分的資料嗎?

A:

環境部是TBIA聯盟極有興趣聯繫,但還未能接洽上的,非常希望未來能有機會與他們合作。


Q:有沒有哪些單位的調查或是紀錄資料是其實可以開放但並沒有被開放的?好像很多政府單位都說有開放但卻不一定找得到,或者只有pdf檔案。

A:

其實還是蠻多的,這些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地方,所以每年我們會針對不同主題的資料訂定目標,希望能增加這類的資料開放。目前正在規劃和接觸的有:生態檢核資料、自然史典藏資料、部分國營企業的生態調查資料。當然未來會逐一與「適合開放資料且有意願的單位」聯繫,盼能讓資料空缺越來越小。


TaiCOL

Q:想詢問臺灣物種名錄有可能與Worms連動更新嗎?有些海洋生物的學名已經變更了,不過臺灣物種名錄尚未更新。

A:

很難連動更新。TaiCOL名錄主要還是會依據文獻才做更動,因此如發現有差異,還請協助提供相關文獻。


Q:想請問TaiCOL的名錄資料更新的頻度?近期使用時,偶有發現部分物種的保育類等級等資訊尚未更新成最新公告資料

A:

TaiCOL網站部分目前原則上為一週更新一次,包含介面上搜尋比對的結果下載等,除了偶爾系統更新時可能會停更。下載檔案則是排定兩個月有一個版本提供。保育類等級原則上有公告即會盡快更新,如有發現資料有誤,敬請協助回報。




公民科學

Q:這幾天發現有人會將資料亂上傳資料平台(e.g inat,ebird… ),相信這是使用公民科學資料常常會遇到問題,除了從源頭遏止使用者亂上傳,真的要使用的話要如何處理這些資料。

A:

建議資料解讀與詮釋時,找尋熟悉研究或議題或地點的對象生物類群狀況的專家合作,以避免各種形式的資料陷阱。資料的使用方式與參考文獻相似,而任何參考文獻的解讀與詮釋都仍需要擁有相對應專業知識的相關人員參與和把關。資料平台或資料庫的功能,則是協助使用者提升資料(或參考文獻)的查找與彙整效率。


Q:iNat 的資料也會抓入TBIA生物資料庫中嗎?會怎麼呈現?會有圖片嗎還是只有點位?

A:

目前TBIA入口網有彙整iNat的出現紀錄資料及點位資訊,不過因為資料並非直接從iNat介接、而是從GBIF介接,所以無法確認每一筆資料影像在iNat的授權狀況,故目前入口網上的iNat資料是沒有圖片的,後續我們會再針對圖片的呈現規劃最佳處理方式。


Q:使用者透過iNaturalist將觀察紀錄加入TaiEOL的專案,這些照片是否就可以提供給TaiEOL使用?

A:

基本上是的,但前提是上傳的照片記錄地點須是台灣地區以及授權需要選擇任何一種開放授權的選項,我們無法使用勾選為[無許可協議(保留所有權利)]的圖片。另外補充說明,因為INat的的API有流量限制,所以我們無法密集的更新,可能會採用一季到半年的方式進行一次資料同步,日後若整合工作上線會在網站進行說明。




自動相機

Q:您好,想請教下關於自動照相機記錄之資料,在相關的各資料庫中會如何處理這些單一位點的大量資料(OI, 有效照片總數, 單位時間之有效照片?)並提供使用者查閱及應用這些資料?

A:

有關各資料庫如何處理自動照相機紀錄之資料,於資料管理單位或資料集之間可能存在差異,建議參考各資料集的詮釋資料(metadata)以正確理解資料內容。然而目前開放之自動照相機資料,其提供給使用者查閱的方式大都以觀測紀錄為主,較少會預先轉換成類似OI有效照片總數等資訊。簡而言之,自動照相機資料呈現的仍然是在何時何地發現某某物種的生物出現資訊。




海洋相關

Q:請問海保署垂釣回報的獎勵是什麼?

A:

每年會統計iOcean垂釣回報筆數前10名的釣友,可以獲得海保署當年度的宣導品作為獎勵,所以每年的獎勵都不一樣喔!


Q:海廢資料的空間分佈情形是隨機或有特定幾處比較集中的現象嗎,有辦法對特定熱區監測甚至估計實際總量嗎

A:

海漂廢棄物依照調查海域共分為8處,分別為北部海域、臺灣海峽北部、臺灣海峽南部、東沙海域、巴士海峽、東南部海面、東部海面及東北部海面。109年至112年調查結果(併同公民科學家及委辦計畫調查結果)顯示北部海域之海漂垃圾密度(93個/平方公里)最高,其次為東部海域(35個/平方公里),惟海域幅員廣大且影響海漂廢棄物分布之因素眾多(如洋流、風、離岸距離等),目前依靠人力乘坐船隻出海進行觀測調查之方法有其技術、觀測時間及觀測範圍之侷限性,亦較難針對特定海域廢棄物進行長期監測,未來如有機會將引入衛星遙測及AI等相關科技及技術,提升我國海廢監測量能。




其他

Q:生態資料庫在生態檢核表被工程單位影響的時候,是否可以接受人類(human)的「社會化」(實踐社會與文化連續性的手段)以「食住衣行育樂險法税迴罪」等等各種面向來說明、定位? 例如人類的台灣人民的漁業社會化是以食魚文化為主要手段。

A:

感謝您的建議。生態資料庫在生態檢核等相關作業程序中,主要擔任的角色為參考資訊的提供者,因此不會限定各方資料使用者以何種方式對資料進行說明與定位。我們樂見資料使用者以「食住衣行育樂…」等面向應用生物多樣性資料,同時也歡迎回饋相關資料應用面向所需要的額外資料給資料管理單位,促使各資料庫有機會擴充資料使用者需要的更多資料類型。


Q:目前就我所知工程發包,例如像您提到水保署會直接發包給環境顧問公司(屬於環工的部分)接著環境顧問公司才會發包給生態檢核公司。還是直接發包給您隸屬的生態檢核公司呢?謝謝

A:

關於水保署問題,工程設計或施工是由工程顧問公司和營造相關公司承攬,如果提問者是指生態檢核工作,則多由生態顧問公司或大學生態相關科系直接承攬。


Q:之後有沒有機會將國有地或土地利用類型等等資料併入資料庫呢?

A:目前TBIA入口網還沒有這部分規劃,後續會再依開發可行性、與確認是否會與各夥伴單位的角色定位衝突,來決定是否在入口網上實作。


Q:TaiBIF和TBN有什麼共同處,又差在哪裏?

A:

1.共同處:

(1) 有共同願景:TaiBIF與TBN同樣都是推動我國生物多樣性的資料開放與應用的單位。

(2) 共同合作對象:共同與其他政府的保育決策單位合作。

(3) 共通的「在地到全球」資料流:兩者都是透過TaiBIF的IPT工具,將臺灣在地的資料開放到GBIF,與全球共享。


2. 差異:

(1) 地理位置:TaiBIF位於臺北市南港區的中央研究院的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TBN位於南投市集集鎮的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2) 任務:TaiBIF著重於資料開放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技術、平台、知識、標準及工具等基礎建設的推廣與開發,還有與國際平台的接軌;TBN則更著重於開放資料的各種應用模式的推廣與開發。

(3) 客群:TaiBIF的主要客群為學術研究機構,TBN則除了農業部生多所的研究人員以外,更聚焦於和不同公民科學計畫的合作。不論如何,此二T是開放資料的好盟友與好夥伴,在這條艱辛的道路上互補互助。


許願

Q:能否開一個 系統性/非系統性 資料應用於統計模型的工作坊,讓這些資料能有更多適合的呈現!

A:

感謝建議,目前TaiBIF與TBN都會不定時辦理開放資料應用工作坊,會聚焦在使用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的注意事項,同時提供一些資料清理與應用的技巧。目前沒有針對統計模型主題的這個內容規劃。


Q:很多有做生物紀錄或調查的單位,但其實都不太確定要如何做資料開放,光光整理紀錄就花了非常多時間,有什麼能夠增能的方法或懶人包之類的嗎?

A:

TaiBIF 每年都會辦理兩場「生物多樣性資料發布與應用工作坊」,隨著課程內容愈趨成熟,從去年開始實行課程認證制度,將課程分為初階和進階,歡迎有興趣的人追蹤TaiBIF粉絲頁留意每年開課訊息。另外,TaiBIF團隊也預計搭配官網的改版,將工作坊的課程教材依不同主題開放到官網上供大家下載,也將規劃線上資源包的相關課程,敬請期待~若是上完增能課程還是對於開放資料有疑問,都歡迎聯繫TaiBIF團隊諮詢。


如沒有參加到現場但是有興趣的朋友們,也歡迎參考我們的錄影檔跟本次簡報唷!


【TBIA論壇】Part 1- 百家爭鳴好難分 - 現有生物多樣性資料平台特色與整合

https://youtu.be/vbNNGrUnLt4?si=Msf5jknvv-vU9IXI


【TBIA論壇】Part 2- 生物多樣性資料可以做什麼?有什麼挑戰?

https://youtu.be/5Je1vOpfypM?si=oVhFAQCdw88wdj6e